网上科普有关“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三段论的含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的含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郑板桥用“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 。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1 、眼中之竹——审美意象的雏形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眼中之竹 ”就是现实的竹子 ,其实不然。既然“竹”这种客观存在物成为“眼中之竹”,它就很明显的带上了人的因素(有了眼的参与),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既不是照相机式的复制 ,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 。“眼中之竹 ”是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在与客体(烟光、日影 、露气、疏枝密叶等构成的客观之景)相遇的一刹那,仅靠第一信号系统而把握的最初印象。这个印象已经包含了主体的情感的参与 ,是主体主动把握、体验,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创造者与自然之竹相契后,转化为‘我’的眼中之竹 ,与自然界的竹子就不是同一竿竹了 。”〔3〕而且,这里的“眼”也并不是普通人的眼,而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郑板桥)的眼。在这里 ,“眼中之竹 ”已经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只不过并不成熟,因为它是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产生的。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有待于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 。
2 、胸中之竹——审美意象的完整显现
“胸中之竹”的显现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胸中之竹’是艺术家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艺术家把思想情感融入物象 ,把精神情操寄托在物象之中,并按这种需要对‘眼中之竹’加以修改、补充,在胸中形成完整的竹形象——艺术意象 。”〔4〕它是“眼中之竹 ”的深化和提升 ,是创作主体在意识领域建构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世界”。它必然指向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飞跃。所以说“有了‘胸中之竹’,就有了艺术的本体和生命,然后才有‘手中之竹’——画面的意象 。”〔5〕p546
“胸中之竹 ”的显现仍然是在审美感兴中实现的。在这过程中 ,审美想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之上以心象(mental image)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2〕p174在创作主体初步把握的“眼中之竹”基础上,主体会不自觉地调动所有的精力和情感去体会对象,去感受客体 。“胸中之竹 ”的形成乃是审美感兴的高潮 ,在这一阶段,主体和客体处于一种已然的融入状态。主体陶醉于客体、深入到客体之中,客体以其所有的特质 、属性向主体靠拢。这种主客体的交融和碰撞是在无功利的背景下实现的 ,因此它最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属性 。主体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驰骋,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创造力得以充分激发,在激昂的情感勃发下才会有优秀的作品出现。
审美想象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主体通过“构想”?⑦来解读客体的意蕴 ,通过丰富的记忆材料的整合,结合情感的渗透,建构出一个超越主体直接体验而奔向自由的意象。郑板桥说:“胸中勃勃 ,遂由画意”,这种勃勃之情、期待之意和审美想象是分不开的 。通过题画我们看到:烟光、日影、露气 、疏枝密叶等悉皆映入眼帘,但主体感受到并不是它们叠加的总和 ,而是一种质变和升华,体会到的是一种美轮美奂的绝妙境界。而这种境界只有在审美想象中才能实现,也可以说是审美想象创造出来的。
3、手中之竹——审美意象的物化
由“胸中之竹 ”到“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一阶段 ,创作主体要通过特定的手段把胸中之意发抒出来。对于郑板桥来说,就是“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 ,创作一幅画——胸中意象的承载者,也就是审美意象的物化。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审美活动的结束,画家在画完一幅画后可能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因为感觉到东西,总比表现出来的要丰富 ,这只能是艺术家的遗憾。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手中之竹 ”和“胸中之竹”区别。郑板桥说:“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为什么呢?这不仅是一个发生学上的谁前谁后的问题,我们要从创作者和操作过程本身去寻找原因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作者的情感会产生变化;其次 ,作画过程中思路的调整;再者,表现材料和手段的限制。基于以上三点,才会产生“手中之竹”和“胸中之竹 ”区别。或者我们可以说 ,物化的审美意象不同于胸中之象 。特别是在审美意象的物化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物化“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复制心象的过程,而是意向性活动继续进行的一个阶段。”〔2〕p113“审美对象……是胸中之象与手中之象的某种叠印——胸中之象并没有完全实现于手中之象 ,而手中之象又比胸中之象多出某些东西。”〔2〕p113-114
物化了的审美意象和作者的胸中意象具有某种影射关系,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往往就是对创作者胸中之象的解读 。而这个解读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审美感兴活动。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对审美意象产生的阶段性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这里我们要提出审美意象生成过程中既有感性因素的影响,又有理性因素的作用 。首先,情感是审美感兴的直接动力。正是作者有了情感、愿望才会去接近客体 、解读客体,从而得到“意象 ”。并且这个“意象”会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就像我们所说的“思苦自看明月苦 ,人愁不是月华愁”,明月本身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的情感、心境 ,但这个“意象 ”却迥然不同。郑板桥一生画竹,对竹的情感也是异常之深,正是这种对竹的执著之情使他能产生创作的兴致和欲望。其次 ,理性因素伴随着审美意象产生的始终。我们说艺术是感性的,但我们也不能排除理性因素的作用 。郑板桥的题跋中已经体现出创作过程中理性因素的存在。“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两句即是在意象生成过程产生的 。它们很明显的带有理性思考的意味,是艺术创作中理性因素的显现。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创作主体的悟解活动。这种悟解活动是主体在体味客体过程中迸发的清醒意识,对于更进一步的体验有指导作用 。
关于“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的含义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龙梓晨]投稿,不代表三百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3dsy.cn/cshi/202504-51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三百号的签约作者“龙梓晨”!
希望本篇文章《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的含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三百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的含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的含义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