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大年初一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扬州人十分看重。尽管扬州人有到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但初一早上却是例外 ,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 扬州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 ,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 ”,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喜爱吃的,这种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 ,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 ,“合家团圆 ”。 与“四喜汤圆”类似的,旧时的扬州人还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习俗 。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到了四更天,寒气更重。这时远远地有人喊:“卖-----吉祥如意蛋! ”何谓吉祥如意蛋?就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起人物山水来 ,配上红绿颜色;或者写些字,什么“吉祥如意” 、“年年如意”……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从前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 ,家家户户都要买 。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 ,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 ,就年年如意了。…… 卖“吉祥如意蛋 ”的小贩早就看不见了,所以现今的扬州人大多数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么一回事,真是十分遗憾 。照扬州评话中的描述 ,这蛋壳上还画有人物山水,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失传了的时节食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已经失传了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 ,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 ,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 ” ,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 ”,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 ,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 ,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 ”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 ” 。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 ,《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 ,以志庆 。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 ,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 ,而年事以毕。” 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 ”,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 ,“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 ,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 “顺顺畅畅 ” 。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 ,这也是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年节酒 正月里扬州人还有“请春卮”、“做财神会”一俗 。《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 ,今年春兴在侬家。 ”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厄 。”《真州竹枝词引》中也记述:“绅士宴客 ,曰‘请春卮’;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请春卮酒 ”用现代语讲 ,就是新春时节请客聚宴。只不过《真州竹枝词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绅士,一类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 ,形式都是一样 。现今,人们不会分得这么细,“请春卮”、和“做财神会” ,统统都叫做“请年节酒 ”。 其实,“请年节酒”是一项唐代就有的古老风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云:“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旦以后 ,递饮酒 、相邀迎,号传坐酒 。”(《 清嘉录》卷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请年节酒 ”的风习依然盛行 ,特别是在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 ,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正月十八。 “请年节酒”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礼仪,同时也是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其含义有三,一是过年期间请客 ,正值岁首佳期,对客人是一种特殊的尊重 。二是春节期间家中备有较多的菜肴,此时请客也倍加丰盛。三是扬州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 ,扬州人与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乡亲们平时难得见面 ,请“年节酒”是便于大家聚会。当然,现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请酒之机,互通商业信息 ,商议生财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真州竹枝词引》中把请“年节酒 ”说成是做“财神会” ,还是很有道理的 。 --踏青挑荠 有一句谣谚,叫:“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是说荠菜花像牡丹花一样美丽好看。旧时,有的妇女特别喜爱把荠菜花插在发际 ,作为一种时新的头饰 。当然,扬州人在初春时节挑挖荠菜,还不单纯是为了花儿好看 ,这荠菜还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荠菜的嫩株可以食用,用荠菜做的春卷,春饼等都是应时的美食。 荠菜是田地里野生的 ,多生于田埂、河岸、墙角 、路旁,扬州郊外的野地里几乎到处都有。春天到了,荠菜开出小小的白花 ,在野地里十分醒目 。新春时节扬州人又有郊野踏青的习俗,踏青时,许多妇女儿童一边观赏新春风光 ,一边挑挖荠菜,既赏心悦目,又可得实惠。农家当然也要挑挖荠菜,他们除了自己尝鲜 ,更多的是挑上街去售卖。同时上街售卖的还有马兰头、枸杞芽和香椿芽等,这些都是早春时节的野菜 。 如今,人们吃野菜 ,是调换口味,但旧时的野菜却是人们度春荒的主食。明代有位散曲大家叫王磐,是高邮人 ,他的名曲〔朝天子〕《咏喇叭》:“……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直为人们所熟知 。在他那个年代,闹春荒是常事 ,他为了方便穷人采摘野菜度荒,便有意留心各种可以食用的草木,就像李时珍尝遍百草 ,编写《本草纲目》那样,王磐也是将百草逐一地目验、亲尝,终于编成了一本《野菜谱》。这本《野菜谱》总共收录了野菜五十二种,除了荠菜 、马兰头、枸杞头外 ,还有蒌蒿、马齿菜 、灰灰条、蒲公英等。全书采用了随文附图的编排方式,详细介绍了野菜的采食时间和食用方法,稍有文化的人一看就能明白 。如: --白鼓钉 名蒲公英 ,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 ,采之熟食。 文后,还附有短诗一首,以野菜的名称起兴 ,嗟叹民众的疾苦,如: --抱娘蒿 抱娘蒿,结根牢 ,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 同是野菜,今人是尝鲜 ,古人是度荒。口中的滋味,天壤之别。 --端午粽子和十二红 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 ,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 。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 ,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扬州人一直把粽子作为时令食品,到了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 ,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 。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 ,沈浸秾郁矣。 其后还附有一诗: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 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脯贵 ,知味易牙同。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 ,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 。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 、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 ,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 、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 ,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 。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端午节这一天 ,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 ”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 ,四碗者:红烧黄鱼 、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 、香肠、莴笋、洋花萝卜 。四热:炒苋菜 、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并无定式 ,惟有粗细之分。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 ”的民谚 。《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 ,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 ,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 --中秋月饼 中秋时节的月饼 ,如今是各大商场和食品店的时令商品,花色品种很多,近年有的星级宾馆也加入了月饼竞销的行列,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月饼。扬州一带的民众又多喜甜食 ,香甜的月饼便成了扬州人中秋时节的节礼,走亲访友总要携上几盒。 扬州的月饼旧时都是茶食店生产制作,历史很悠久 。清人臧谷在《续扬州竹枝词》中云:“几家月饼最驰名 ,盼到中秋卖不清。火腿香酥干菜美,每斤价目注分明。 ”就是指的这种茶食店生产的月饼 。扬州传统的月饼是苏式,苏式月饼有椒盐 、五仁、火腿、豆沙 、上素等好多品种 ,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馅绵软,甜香油润。如今扬州的月饼品种更多 ,除苏式月饼外,还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扬州老百姓另有自家包糖饼、萝卜丝饼和烂面烧饼的习俗 ,其中必有一块特大的,叫做“宫饼”,又叫“团圆饼”,这块饼是在妇女拜月后全家分食的。 扬州民众家中的糖饼和馅饼 ,很可能是古代“月饼 ”的一种遗制 。宋代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吐 ,团栾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 大概都是指扬州百姓家的这种加糖加酥的小圆饼。 关于月饼,扬州还有几则民间传说。一则是说元代末年朱元璋号召百姓起义 ,将义旗藏在月饼下面相互传送,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挂出了大明的旗帜 ,元兵不战自溃 。还有一则是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是在扬州东面的盐场组织农民起义的,曾占领扬州的高邮,并在高邮立国号为“周 ”。张士诚起义就是利用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 ,在月饼下面放一方小纸,上书“中秋杀鞑子”,百姓收到了月饼,看到了纸条 ,便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 。所以至今扬州的月饼下面,都衬有一方小纸。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好多 ,食品讲究口味,讲究营养,扬州的传统月饼是高油重糖 ,已不适合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但每到中秋时节,扬州的传统月饼依然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这表明民间风俗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性 。 --重阳糕 六七十年代 ,“文革”破四旧,连重阳糕也少见了,糕上插重阳旗更是绝迹了 ,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重阳旗是怎么一回事。八十年代以来,街上重新有了重阳糕的叫卖声,近年来,重阳旗又高高地飘扬起来。 重阳糕是扬州重阳节前后特有的时令食品 ,如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糕是米粉做成,蒸熟即食 ,微甜 、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 。糕形也很有趣,正方形 ,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迭成一摞,最上面插着一面纸质小旗。小旗有红有绿 ,三角形,还戳有许多小孔,戳了孔 ,板硬的小纸便柔软多了,迎风还能飘动,这就是所谓的“重阳旗” 。 其实,这里叙述的重阳糕已经逊色多了 ,旧时扬州的重阳糕比现今的更精致。《真州竹枝词引》中记叙:“九月九日重阳,俗尚糕,昔年萧美人糕 ,名重一时,后人犹有世其业者。 ”这里的“萧美人”看来是一位做重阳糕的店家,如何“名重一时”呢 ,作者没有说,但他在后面说到:“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 ,其遗制也 。糕上插红绿纸旗,谓之重阳旗,像生店制小亭 ,有数(只)面捏小羊,臣(站)立其间,谓之重阳台。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扬州仪征人更有创意,有小旗 ,有小亭,还有小羊,且形态各异 ,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糕”谐音“高”,“小旗 ”和“小亭”意为野外登高 ,而数只“小羊”,则又谐音“重阳 ” 。所有这些都与重阳的诸多习俗协同,既饱含着人们祈求升腾兴旺的吉祥愿望 ,也表现出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乐观心态。 --冬腊风腌 《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 ,……蓄以御冬。”扬州人家入冬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种蔬菜和鱼肉,最常见的是腌大菜 、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 。除了“腌”,还有“风 ”。可以风蔬菜 ,还可以风鸡 、风肉等,所有这些,扬州人统称为“冬腊风腌”。旧时 ,人们冬腊风腌是为了“蓄以御冬”,现今食品供应丰富,没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腊风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方法 ,因为冬腊风腌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腊香 ”,这是深受扬州人喜爱的 。冬腊风腌鱼肉 “寒菜”又叫做“咸菜”,近郊菜农种植的这种菜似乎是专门用来腌制的 ,菜头肥硕,菜茎细长,菜叶阔大 ,茎儿白嫩嫩的,叶儿青绿绿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 ,故又叫做“大菜 ”。这种菜取其嫩者烧了吃,也很鲜美,因其嫩 ,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称之为“汤菜”。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会腌菜 ,他在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里以“咸菜茨菇汤”为题,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法和吃法,读来颇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 ,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卖菜的出不了门 ,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 。……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 ,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 ,晾去水气,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 ,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 ,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 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还谈到腌芥菜: 入冬 ,……腌芥菜。腌“辣菜 ”------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 ,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汪老除了会腌菜 ,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还说到如何风公鸡: 风鸡------大公鸡不去毛,揉入粗盐 ,外包荷叶,悬于通风处,约二十日即得 ,久则愈佳 。 汪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 、散文里多处写到家乡高邮的家常菜肴,汪老不仅会吃 ,还懂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称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品,编出了高邮的“汪氏菜谱”。这真是奇思妙想 ,很有创见,据说这道“汪氏菜谱”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的 。 在清人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扬州的腌菜 ,诗云: 盈肩青菜饱经霜,更比秋菘味更长。 列甏家家夸旨蓄,算来都是粪渣香。 诗后有注 ,云:“大雪前后,家家腌菜,皆园户挑送 。平日至人家收粪灌园 ,至是以菜偿之。 ”这首诗记录了扬州冬腊风腌时的另一习俗――马子菜。 马子,是扬州的方言,又叫“马桶” 。旧时 ,扬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农户推着粪车,到各家各户收集马桶里的粪便,运到农田里作肥料,这在扬州叫做“倒马桶”。农户进城“倒马桶 ”是有固定区域的 ,不准乱抢,这固定的区域就叫“粪窝子”。谚云: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 。所以农户都很重视这“粪窝子”。少有放弃的 ,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偿的。农户在“粪窝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报 ,回报什么哩?自然是自己种的菜。于是每到腌菜时节,便挑上一担“大菜 ”送给主家,这就是所谓的“马子菜” 。 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 ,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 ,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 ”一俗,但外地“倒马子”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 ”。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 ,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节钱”,寒暑天和阴雨天还有勒索“酒钱”的 。每户人家都有马子 ,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么行哩?受点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扬州的“马子菜 ”就极富人情味 ,“算来都是粪渣香”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 --年蒸和年菜 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 。《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 ,其中曰: 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 ”。庖人请伙来帮忙 ,曰“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 。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 ,往来馈遗者,曰“年礼 ”。……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 ,莫不冠一“年 ”字,以寓傍节之意。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 。“年蒸 ”是蒸点心 ,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扬州年蒸的点心以包子为主 ,这与北方包饺子类似。 有学者研究过北方的饺子,指出饺子古称馄饨,并说“馄饨”又通“混沌” ,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状态,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人世间的天地四方,故新年吃馄饨具有新岁开初之意。若以此理类推 ,扬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饺子更具有形象上的类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征天空,内馅象征地球 ,不是更有开天辟地的寓意吗?其实,扬州人家的另一种做法倒是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 、馒头和糕点 ,稍稍晾干,便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 ,而且一定要等到过年时才吃 。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 ”,象征着新岁新春招财进宝。 扬州人家过年无论是丰盛 ,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 ,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 。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茎是管状的 ,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陡富 ”。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 ,经过老百姓的合理想象,便寄附上了美好的愿望 。 年菜里也有不是虚拟愿望的,有的菜别具实用意义和地方特色 ,这就是“十香菜”和“安乐菜”。 “十香菜”是以咸菜为主,杂以胡萝卜丝、笋丝、豆干丝 、花生、黄豆等,是一种简便易制的家常小菜 ,家家户户都要炒。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吃吃这种杂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 ,故名“十香菜 ” 。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汪曾祺对此菜还作过研究,他说:“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 ,马苋即马齿苋 。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汪老的说法,云:“预于四五月间 ,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 ”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本 ,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 。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败酱的功效与作用 ,以及败酱草功效与作用的功效与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 、败酱草和蒲公英的区别败酱草和蒲公英有什么不同2、败酱草又叫什么具有什么功效呢3、败酱草花的花期是什么时候?4 、苏败酱的介绍败酱草和蒲公英的区别败酱草和蒲公英有什么不同1、品种不同
败酱草又被称为苏败酱,属于十字花科草本植物。
蒲公英又被称为黄花地丁 ,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低海拔的草地、路边、山坡等地方 。
2 、形态不同
败酱草的地上茎的直立生长的,最高能长到1米 ,它的地下茎很细长,它的叶子呈卵圆形。
蒲公英的根呈圆锥状,有的部分是弯曲生长的 ,最高能长到10厘米,它的叶子呈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子边缘长有波状齿。
3、花朵不同
败酱草会在每年5~6月开花 ,它的花朵呈伞房状,花冠为白色,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
蒲公英花期较长 ,它会在每年4~9月开花,它的花朵呈**,花舌背面长有一些紫红色的条纹,它的花朵凋谢后会出现黄白色的毛绒。
4、价值不同
败酱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将它作为药材入药有镇静 、保肝、利胆的功效,可用来辅助治疗肝病。
蒲公英属于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植物,平时可以生吃蒲公英 ,也可以将蒲公英炒着吃,适量的食用有补中、益气 、解毒的功效 。
败酱草又叫什么具有什么功效呢1、败酱草的别称:苏败酱、遏蓝菜。
2 、败酱草是一种性质寒凉味道苦辛的中药材,平时人们服用以后 ,能有效清除身体内积存的热毒,能减少多种上火症状的发生,除此以外败酱草入药以后还能用于人类热毒疮疔和肺痈等多种常见病的治疗 ,治疗功效相当明显。
3、败酱草还是治疗人类阑尾炎的常用药,它能消炎止痛,平时人们发病以后可以把中药败酱草与大黄还有丹皮以及冬瓜仁等中药材放在一起 ,加清水煎制以后服用,多数患者在用药一到二次以后能让疼痛的症状明显减轻 。
4、败酱草还是治疗女性妇科病的常用药!特别是女性因湿热出现白带异常或月经不调以后小腹热痛等不良症状以后,都可以直接用中药败酱草进行治疗,治疗时需要把中药败酱草与苦参 、黄柏、芡实和杜仲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使用。
5、败酱草入药以后还能化瘀止痛 ,平时女性在生小孩以后如果出现瘀血腹痛,可以把败酱草与当归还有炮姜以及桃仁等中药材一起煎水喝。
另外人们出现血热淤滞以及心腹疼痛时,也能用败酱草进行治疗 ,只是需要把它与当归和川芎以及乳香等中药材一起搭配使用。
6、抗菌消炎是败酱草的重要作用之一,这种中药材中含有多种天然抗菌成分,能有效抑制人体多种病毒的活性 ,另外败酱草对人类的肝脏有明显保护作用,不但能促进肝细胞再生,还能防止肝细胞发生病变 ,能降低转氨酶,也能促进胆汁分泌,对维持肝胆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
7 、败酱草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提高人体内白细胞的活性 ,而且它们与环磷酰胺之间发生反应以后还能保护骨髓,能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提高它们的吞噬能力,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力就会随之提高 ,细胞癌变的机率会下降,从而也就起到了明显的抗癌作用。
败酱草花的花期是什么时候?败酱草因其根闻之有腐败豆酱气味,故而得名。
夏季开花 ,黄或白色,茎叶无异,荒坡可见 。
《唐本草》云:“败酱 ,不出近道,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 ,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 ,其叶殊不似_莶也。
”
败酱草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败酱之带根全草。
花期7~9月 。
生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于夏季花期采收全株,晒干用。
败酱草花
苏败酱的介绍苏败酱菥_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 。
《救荒本草》所载的遏蓝菜和《滇南本草》所载的甜葶子,又名麦蓝菜,经核对其描述与附 ,与今之菥_一致。
综观诸家本草,均未见有以菥_作败酱药用的记载。
现时我国南方地区多以菥_作败酱草药用,可能是菥_的果实形状与败酱属多种植物的果实相似之故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将菥_作为本品的正名 ,别名苏败酱,以便与败酱科败酱相区别。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
在长江流域多当作败酱草入药,通称苏败酱。
商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菥_的干燥带果全草 。
关于苏败酱的功效与作用和败酱草功效与作用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关于“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笑掉大扳牙]投稿,不代表三百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3dsy.cn/cshi/202504-140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三百号的签约作者“笑掉大扳牙”!
希望本篇文章《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三百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大年初...